生活習性
臺灣泥鰍又名大鱗副鰍,屬鯉形目,鰍科,副泥鰍屬。分布于四川、浙江、臺灣,遼寧、黑龍江等。體近圓筒形,頭較短??谙挛?,馬蹄形。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。鼻孔靠近眼。眼下無刺。鰓孔小。頭部無鱗,體鱗較泥鰍為大。側線完全。須5對。眼被皮膜覆蓋。尾柄處皮褶棱發達,與尾鰭相連。尾柄長與高約相等。尾鰭圓形。肛門近臀鰭起點。體背部及體側上半部灰褐色,腹面白色。體側具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褐色斑點。背鰭、尾鰭具黑色小點,其他各鰭灰白色。
人工繁殖
1、自然產卵繁殖。在泥鰍產卵前一周,將產卵池(土池或水泥池)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。待藥性消失后,將泥鰍親魚按雌雄1:3或1:2的比例放入池中。每畝放入量不超過200公斤。水溫應在18℃以上。把棕片、楊樹須、水草等扎在竹竿上作為魚巢,浸入產卵池的水中。泥鰍一般喜歡在晴天的早晨產卵,上午10點左右結束,應立即把粘有卵子的魚巢取出,放入孵化容器中孵化。
2、人工催產繁殖。一般在4~5月份選晴天水溫較高時進行。按雌雄親魚1:2的比例,每尾雌魚注射體重在0.5公斤左右鯉魚(或鯽魚)的垂體2個,或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800~1000國際單位。雄魚減半。注射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四號針頭,每尾雌魚注射0.2毫升,每尾雄魚注射0.1毫升。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為好。
將注射后的泥鰍放入水溫不低于20℃的產卵池,經20個小時就會發情產卵。利用魚巢收集卵子,在孵化池中進行孵化。這種方法能使泥鰍產卵時間集中,并提高卵子的受精率。
泥鰍受精卵可以在靜水池中進行孵化,孵化方式有自然孵化、淋水孵化、脫黏環道孵化等等,水溫范圍是18℃~31℃,適宜水溫是20℃~28℃,在水溫24℃左右,經1~2天,就可孵出泥鰍苗。